繼5月14日暫停對中國商品征收145%的進口關稅后,隨著貨運訂單的增加,美國港口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從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預計將引發一波需求,可能再次淹沒美國主要港口和內陸物流。
美國港口的擁堵正在加劇,航運公司表示,他們預計這一挑戰將會加劇,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因為美國的關稅“乒乓球”已經導致運往歐洲、后來運往美國的貨運量增加。
疫情期間,包括底盤處理和鐵路基礎設施在內的內陸交通狀況不佳,導致貨物積壓到人滿為患的倉庫和集裝箱堆場。
底盤短缺的原因是,沒有地方堆放,集裝箱被存放在拖車上,在任何可用的空間里,造成底盤短缺,托運人抱怨缺乏關于集裝箱在哪里以及何時可以取箱的溝通。成本急劇上升,失去了控制。
在最近的赫伯羅特網絡研討會上,JOC高級編輯Peter Tirschwell表示,美國西海岸港口對貨運激增的反應并不好。
Tirschwell說:“自疫情爆發以來,美國西海岸沒有任何結構性變化,這意味著沒有大規模的投資注入,也沒有更大的信息系統可視性,在疫情激增的情況下,這些信息系統將促進更順暢的貨物流動。”
與2021年相比,這些解決方案現在更容易獲得,C3 solutions業務發展副總裁Neil McEvoy認為,集裝箱順暢移動的手段已經有了顯著發展。
“當船只由于天氣、海關延誤或運力限制而超出預定窗口到達時,就會擾亂集裝箱進入更廣泛的供應鏈。突然之間,配送中心和貨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數量激增的沖擊,能見度有限,幾乎沒有時間做出反應,”麥克沃伊說。
維持貨物流動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現在已經可用,C3是新興技術的一個例子,它提供智能調度分析承運人趨勢、處理時間和歷史數據,以優化碼頭預約。人工智能控制的軟件,“優先考慮緊急拖車,有效地分配分流任務,并建議最佳停車位,減少擁堵,加快周轉時間。”
托運人有權問,為什么港口和內陸連接沒有從大流行中吸取教訓。相反,托運人應該認為,隨著需求的增加,貨運將再次受到阻礙。
在4月2日美國征收進口稅引發的突然下降之后,超過16.6萬teu返回太平洋貿易,但幾天后幾乎全部撤回:除了4月9日生效的超過100%的中國關稅外,迅速攀升至145%,到5月14日,在90天的暫停期內,這些關稅降至30%。
有些人可能會說,流星比美國關稅燃燒的時間更長。
赫伯羅特首席執行官Rolf Habben Jansen認為,一些地區的港口基礎設施“不夠成熟”,無法滿足需求。
“當我展望未來三、四或五年,那么不少市場的港口基礎設施將會受到一些限制,” Jansen表示。他接著指出,大量訂單導致船舶運力大幅過剩,這意味著航運公司可以在危機時期增加船只。
詹森說:“有幾艘額外的船只是件好事,因為如果你不能進入港口,你平均要等一個星期,那么你就需要一艘額外的船只來提供同樣的服務。”
市場分析師Xeneta表示,5月11日,托運人處于“關稅不確定狀態”。
她補充說:“在宣布暫時降低美中關稅后,現在有傳言說運費會飆升,這表明形勢可以多么迅速地回到原來的軌道,以及托運人在這種不確定性下管理供應鏈如此困難的原因。”
現貨運價上漲表明,托運人正在利用進口關稅暫時降低的機會,因為航運公司難以將重新部署的噸位運回太平洋,以滿足預期的需求激增。
前Trailer Bridg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公認的航運專家約翰·麥考恩(John McCown)表示,今年前四個月,美國的進口量增長了9.6%,與去年同期的15.2%相比明顯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