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凌晨1點,夜幕中,一艘剛剛卸完5萬余噸煤炭的貨輪緩緩駛出連云港港口,一場關于壓載水測量與驗證的考驗也剛剛結束??简灥慕Y果是,連云港外理檢驗有限公司憑借精準的專業技能和果斷的處置能力,成功為貨主挽回約20萬元的經濟損失。
在該輪抵達之前,連云港外理檢驗業務主管趙黎明與檢驗員王浩宇、王志已經早早地守候在碼頭。他們秉承著“寧愿人等船,不讓船等人”的工作原則,為即將到來的工作做好了周全的準備。
船舶靠岸后,王浩宇迅速啟動無人機對船舶外檔水尺進行觀測,初步判定為船舶首傾。同時,王志開展壓載水測量,結果顯示除了底艙1艙左的壓載水測量計數為2厘米,其余各艙計數均為0。當趙黎明看到上一港檢測數據壓載水為33噸時,立即產生了疑問,以他多年的工作經驗來看,對于一艘載重5萬余噸的船舶,這壓載水的數據顯然是不正常的。
為了揭開這一謎團,他們深入分析了船舶資料,發現壓載水的測量受到了船舶結構的影響。這艘船的測量管底部安裝了加固鋼板,壓載艙內部的水平與垂直框架,又限制了水的自由流動。特別是在船舶首傾37厘米的情況下,通過壓水艙校正公式的精確計算,還需要額外加上3厘米的校正值。
這時,船方拿出了帶有縱傾校正的圖表。趙黎明和兩位同事根據校正圖表的計算,全船的壓載水達236.8噸,而不是所謂的33噸。這多出的203.8噸壓載水之前被錯誤地當作了203.8噸煤,險些給貨主帶來約20萬元的經濟損失。
這次壓載水測量與驗證的考驗,不僅體現了連云港外理檢驗的員工在應對復雜業務時,能夠迅速作出科學判斷并采取有效處置能力的專業素養,更彰顯了他們秉持公正立場、敢于質疑差錯,維護客戶利益、優化港口營商環境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