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一手連著國內市場,一手牽著國際市場,無時無刻不在透露著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在壓力中開局,并走出一條穩健的“反彈曲線”——從前2個月進出口增速同比下降1.2%,到一季度增速由負轉正,前4個月增至2.4%,前5個月進一步回升至2.5%,進出口累計增速逐月上行。
這之中,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率最高的浙江,跑出了外貿規模新高度。今年1至5月,浙江外貿進出口2.24萬億元,同比增長6.5%。其中出口1.69萬億元,增長9.6%。
物流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支撐。換個角度,從物流“筋絡”來看外貿,會有何不同?我們以浙江集裝箱精品航線東洲港—下沙港—乍浦港為觀察點,抽絲剝繭,算一算現代物流這本賬本。
內河很忙:
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51%
7月9日的午后,東洲港作業區內一片繁忙景象——堆場內,五顏六色、標有不同海運品牌的集裝箱,等待著被依次調度;岸邊,龍門架精準吊起一集裝箱,穩穩放置在靠岸的船舶上……
“現在裝貨的船多,大家都得等一等,排著隊等裝船。”說話的人,是當日掌舵“蕭達集29”集裝箱船舶的徐秀成。帶船舶裝滿64標箱后,他將開船,從東洲港出發運往嘉興乍浦港。
夏日的炎熱,絲毫沒有勸退杭州內河的忙碌。記者站在船頭觀察了一陣,短則幾分鐘連續,長則十幾分鐘,就能看見即將靠岸裝卸的船舶。有的是32標箱、48標箱大小的集裝箱船,也有不少散貨船、河道清淤船。
“為了趕交貨期,大家基本都是通宵開船。夏天太陽刺眼,靠船要特別注意。”接到裝卸指令,徐秀成熟練地調整了船身,穩妥靠岸。別看他是個95后,從20歲不到的年紀起就跟著父親跑船,交匯、過橋、靠岸……這些操作他早已爛熟于心。
父子倆以前也有自己的船,主要運散貨。小到幾百噸,大到上千噸的石料、泥沙,各種船型、全國航道,他們都開過、去過。“行情好的時候,散貨船運價可以做到30元每噸,現在只有一半。”
之所以換船經營,關鍵還在于有沒有貨可運。“船上人最怕空船,空就意味著零收入。可運散貨,就得等,等上十天半個月是常有的。但集裝箱的運轉效率就高很多。”徐秀成坦言。
對于船家而言,效率高指的是,到港就卸貨、裝貨,裝完就走。“我們現在專門跑短線,往返乍浦、下沙、東洲這幾個內河港口,忙起來每周可以往返兩趟,全年無休,收入也更穩定了。”每周在同一區間內重復,徐秀成隨口就能精準說出關鍵數據:從東洲港到乍浦港,全程約190公里,按照船速8公里每小時,航時約24個小時。
徐秀成的微觀感受并非個例。一系列數據表明,杭州內河里的集裝箱確實多起來了——
今年上半年,杭州港集裝箱吞吐量達17.68萬標箱,同比增長51%。其中下沙港的增速尤為明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9.81萬標箱,同比增長88.19%,是浙江省內增幅第一的內河港口。
一本經濟賬:
全年降低物流運輸成本8670萬元
內河很忙,而外貿比內貿更忙。
“蕭達集29”集裝箱船舶此行的目的地,是嘉興乍浦港。而乍浦港,正是這條海河聯運的中轉點。換言之,從東洲港運送至此的64標箱,會被逐一轉運至海船。未來幾天內,它們將在寧波港,搭乘提前預定好的國際海船,去往世界各國。
諸如此類,無數次海河聯運的接力,牽動著兩條關聯數據曲線,分向而行——
一條是集裝箱外貿出口重箱箱量連年增長。據統計,2021年杭州完成0.85萬標箱,2022年完成1.84萬標箱,2023年增至4.92萬標箱,2024年突破9.3萬標箱,年均增速超50%;
另一條是國內物流成本的下降。據下沙港運營2年以來的數據測算,與公路運輸相比,走海河聯運“下沙-乍浦-寧波”精品航線可降低物流成本約20%。
杭州內河國際聯運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潘東山看好內河潛力。他分析說,“從兩個數據曲線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傾向于通過海河聯運出口。相較于公路運輸、海鐵聯運等其它物流方式,海河聯運的物流成本相對低廉且穩定可控。”
對此,外貿企業的感觸最為深刻。來自臨平區的制造業出口企業春風動力,平均每月都有約500個高柜集裝箱從下沙港經海河聯運出海。春風動力物流總監方建算過一筆賬:如果在時間、艙位等客觀因素可控的前提下,海河聯運的運輸成本比公路運輸節約30%到40%。
記者從杭州市公路與港航管理服務中心了解到,根據《杭州市推進水路集裝箱運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杭州交通部門2024年全年發放補助資金約2150萬元,實現“公轉水”集裝箱量新增12萬標箱以上,綜合降低生產企業物流運輸成本8760萬元。
物流成本實實在在的下降,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選擇海河聯運。
下沙港就是典型,其集裝箱吞吐量中,有八成為外貿。據統計,從2023年開港至今,下沙港服務企業的數量及地區呈逐年遞增擴面之勢——
服務外貿企業的數量,從2023年底的362家,增至目前的940余家;
服務輻射地區也從下沙港周邊,拓展至杭州灣地區,其中56%以上的企業來自錢塘區,13%來自臨平區,18%來自蕭山區,其它則來自紹興、柯橋、海寧等地。
杭州下沙港口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志春還補充說:“下沙港已經已實現了64標箱船‘天天班’,通過精品海河聯運航線,在寧波港上船率達到了99%。”此外,集裝箱出口產品種類中,除了日化用品,汽車、智能制造、機械、家具等多個產業等代表“浙江制造”硬實力的企業也逐漸增多。“大家都看好海河聯運的低成本。”
從一條河到一張網:
3年突破30萬標箱
當前,現代物流聯系生產和消費,已深度嵌入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推動物流提質、增效、降本,是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暢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在浙江,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已經吹響號角。到2027年,浙江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率將至13%左右。而作為運輸環節的一環,海河聯運勢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近日,杭州發布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提到,到2027年,海河聯運突破30萬標箱以上。其中,下沙港將挑起近半的大梁。
“下沙港是杭州港海河聯運的排頭兵,其設計年吞吐量就達到24萬標箱,與目前吞吐量相比,尚有承載余量。另外,下沙港也預留出了二期港口擴建的空間,完全可以期待未來。” 杭州市公路與港航管理服務中心港口處副處長孫軼巍解釋道。
那么,瞄準既定目標,杭州如何實現海河聯運集裝箱吞吐量3年翻番?
“海河聯運的優勢,一在降低成本,二在低碳環保。”孫軼巍告訴記者,“后續我們將進一步在政策研究制定、航線規劃、服務完善等方面,讓海河聯運的優勢更突出,以水運物流助力重點出口產業提質增效。”
如他所言,從“廠門”到“海港”,“一單制服務”已成為海河聯運的服務優勢。而在此基礎上,下沙港還在口岸服務上,加速配置“一港通關”。
在下沙港,一專業海關監管場所正在建設中。待其建成投用后,杭州本地制造業和外貿企業能夠直接在下沙港完成報關、查驗、放行等“一站式”口岸服務,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和通關時間。
據杭州市交投集團所屬杭州港務集團下沙港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下沙港將同步引入“浙江e港通”服務品牌,形成關務、港務、船務、信息、管理“五位一體化”,實現“兩關如一關、兩港如一港、河港如海港”的新格局,提升港口貨物進出口便利化水平。
除了在服務上便利化,海河聯運也在水上減碳排。
“國際市場對于不少產品的耗能、碳指標有明確要求,所以物流環節上綠色化、零碳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業出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孫軼巍告訴記者一組數據:海河聯運每10萬標箱,即可減少1.5萬噸碳排放量。
基于此,下沙港也正全力驅動綠色智慧轉型。在下沙港作業區,正在運作中的港機、正面吊等均已采用純電驅動。今年內,下沙港還將引入電動集裝箱船及氫能64標箱集裝箱船舶,投入到“下沙-乍浦”航線。
“東洲-下沙-乍浦”這條精品海河聯運航線,不過200余公里。但就是通過一條河、一個集裝箱,讓世界市場實時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