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關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工程的簡稱。200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通知》,明確指示“實行‘大通關’制度,提高通關效率”。2004年,在全國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現場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吳儀進一步指示各地、各部門積極推進大通關工作,提高口岸工作效率。
所謂大通關,指的是口岸各部門、單位、企業(yè)等,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口岸物流、單證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順暢地運轉,同時實現口岸管理部門有效監(jiān)管和高效服務地結合。它是涉及海關、外經貿主管部門、運輸、倉儲、海事、銀行、保險等個國家執(zhí)法機關和商業(yè)機構的系統(tǒng)。實施大通關,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減少審批程序和辦事環(huán)節(jié),口岸各方建立快捷有效的協調機制,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實施科學、高效地監(jiān)管,以達到口岸通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真正實現“快進快出”。
大通關具體流程是進出口企業(yè)通過自身與海關聯網的計算機,或通過預錄入單位(報關企業(yè))將報關數據向海關業(yè)務數據處理中心傳輸。海關業(yè)務數據處理中心收到數據后,對報關數據進行邏輯校驗,對監(jiān)管條件進行審核,并自動作出判別。對符合要求的,發(fā)出回執(zhí),通知企業(yè)海關已接受申報;對不符合要求的,則退回不接受申報,企業(yè)根據計算機提示進行修改和補充。對符合申報要求的,海關業(yè)務數據處理中心的計算機自動進行貨證統(tǒng)一的審核,而后通過網絡向現場海關進行復核、查證。企業(yè)根據反饋信息,將書面報關單及隨附單證遞交現場海關,現場海關審核單證,并與計算機報關數據核對。如情況正常,則辦理具體驗放手續(xù)。
口岸是國家的門戶,口岸功能的強弱和運行效率的高低,對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以及社會繁榮至關重要。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速發(fā)展,口岸管理體制是否順暢、通關活動是否高效,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企業(yè)、一個地區(qū)乃至一個國家經濟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指標,對國際資本的流入和我國外經貿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口岸工作。為提高口岸工作效率、規(guī)范口岸管理,國務院曾于1996年前后在深圳進行口岸管理體制改革試點。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時,國務院決定由海關總署承擔口岸規(guī)劃、審理等職能。2001年,朱镕基總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大通關”制度的要求:“實行'大通關'制度,提高通關效”。同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的通知》,批準由海關總署牽頭,公安部、外經貿部、鐵道部、交通部、質檢總局、民航總局等7部門參加的口岸工作聯絡協調機制。2002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召開了“提高口岸工作效率現場會”,吳儀同志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各地區(qū)、各部門為全面提高口岸整體工作效率作出的積極探索和取得的經驗,明確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強對“大通關”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并確定對全國開放口岸實行分類管理,重點建設和發(fā)展8大海港(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廈門、黃埔、深圳)、3大空港(北京、上海、廣州)和2大鐵路(深圳、滿洲里)口岸,全面推行“大通關”制度。2002年6月,朱镕基總理等國務院領導同志在視察海關總署時進一步明確了“大通關”制度的內涵,明確要求“政府牽頭協調、統(tǒng)一信息平臺、手續(xù)前推后移、加快實貨驗放”。
建立“大通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適應我國對外開放新形勢的需要,應對入世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zhàn),統(tǒng)一各方認識,協調各方步調,共同提高口岸工作效率,改善投資環(huán)境,為吸引外資、擴大出口、加快發(fā)展開放型經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