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公開數據,今年前10月,廣東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完成6426萬標箱,同比增長9.7%,預計全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7500萬標箱,再創歷史新高,提前到達“十四五”規劃的2025年預測值。廣東港口貿易何以勢頭強勁,鑄就藍色經濟蓬勃發展核心引擎?這期“信心有數”帶您看廣東港口貿易背后的澎湃動能。
集裝箱吞吐量提前達標
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祥地,海上貿易歷史源遠流長,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對外貿易前沿。近年來,廣東積極推進水運建設,成果顯著。“十四五”以來,全省已累計完成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約724.9億元,建成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601228)南沙港區四期碼頭;今年已有惠州港荃灣港區荃美石化碼頭、潮州華瀛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配套碼頭等9個項目相繼完工。
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航線網絡加上完善的港口設施,推動廣東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連創新高。從2020年的6728.95萬標箱到2023年的7209.26萬標箱,再到預計的2024年7500萬標箱,廣東港口不斷刷新記錄,提前到達《廣東省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的2025年預測值。此外,廣州港、深圳港作為“雙核”,與珠海港(000507)、湛江港、東莞港等億噸大港共同構成了廣東港口的強大陣容,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連續多年超過20億噸,占全國總量的約13%。
藍色動能助推外貿規模連年居首
繁忙的港口不僅是貨物的集散地,更是經濟發展的藍色動能源泉。廣州港、深圳港已開通430多條集裝箱班輪航線,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300多個港口,為廣東外貿進出口連續38年保持全國第一提供了有力支撐。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今年前11個月,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8.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0.8%。其中,出口額為5.37萬億元,增長8.7%;進口額為2.9萬億元,增長12.6%。
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數據,廣東已基本建成煤炭、油氣、礦石、糧食、集裝箱等較為完善的專業化港口體系,形成了較完整的航運生態鏈條,總體實力走在全球前列。今年以來,廣州港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超10%、出口商品汽車同比增長超20%;深圳港前10月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完成2766萬標箱,同比增長15%。
繁忙海岸線彰顯灣區經濟“硬實力”
廣東各大港口的繁忙景象,正是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航運調研機構Alphaliner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十大最繁忙港口中,中國占據了七席,其中深圳港、廣州港、香港港均位于粵港澳大灣區。這三個港口協同合作,共同構筑了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有力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硬實力”。
向海而生,因港而興。一艘艘遠洋貨輪在錨地等待引航進港,港口碼頭上各色集裝箱整齊排列,準備發往全球各地。根據《廣東省港口布局規劃(2021-2035年)》,到2035年,廣州港、深圳港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港口,珠海港、汕頭港、湛江港也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屆時,廣東將建成一個安全高效、智慧綠色、支撐有力、創新開放、國際先進的世界級港口群。
三大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各顯神通
自2019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和交通運輸部已公布了6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共計151個樞紐。在廣東,共有11個樞紐入選,總量居全國前列。其中,廣州港、深圳港、湛江港作為港口型物流樞紐,各具優勢。
廣州港作為歷史悠久的商貿門戶,航線發達,設施設備、引航、調度、裝卸、集疏運、口岸通關等綜合效率居全球前列。2023年,廣州港集裝箱航線已達268條,完成貨物吞吐量6.7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2541萬標箱。
深圳港緊抓全球經貿復蘇及國際航運市場回暖機遇,今年以來集裝箱吞吐量保持高位運行,全港集裝箱吞吐量繼2022年后再次突破3000萬標箱,實現“量質齊飛”。
湛江港作為華南地區唯一通航40萬噸級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也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2023年,湛江港貨物及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11.4%和3%。
廣東港口的強勁表現,不僅彰顯了灣區經濟的“硬實力”,更為廣東乃至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