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代行業正在加速進入數字化時代。一方面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被按下了快進鍵,包括零售業、制造業,也包括航運物流、國際貨代業;另一方面,近兩年的技術進步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起點,在很多細分領域出現了質的突破,也讓我們看到了國際貨代更多數字化、智能化實現的可能。
數字化轉型的誤區
談及國際貨代的數字化轉型,業內部分企業存在一些誤區,認為數字化就是加大對技術的投入,加大對資金的投入,配置一些信息化系統。
其實不然,數字化是過程,不是目的,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更長遠的目標實際上是智能化,或者叫數智化。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企業已經實現了或者部分實現了信息化,采用了ERP、OA等系統,但是企業信息化系統中存在著大量沉默數據(或稱暗數據,指未被發掘或理解的數據),這些數據沒能充分地發揮它的價值。
所謂數字化,就是從軟件、系統再回到人。這個過程中,人力成為了低效的環節,而數字化的主要工作是挖掘需求,進行排序、清洗、執行、監控,從多維度挖掘存量數據的價值。
智能化則是從軟件到軟件,從系統到系統。這個時候系統要做的是抽取、記錄、模仿人的行為和判斷方式,以軟件的形式進行復現,概括起來就是:確定性的工作由機器或者系統操作,而不確定的工作由人來操作。
由此可見,數字化強調的是數字技術對商業的重塑,那么信息技術能力或者數字技術能力不再只是單純地解決企業的降本增效問題,而應該成為賦能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和突破的核心力量。在整合信息化的基礎上提升企業對數據的處理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加企業的效能。這就要求企業在實施數字化轉型之前,必須對自身的戰略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和規劃,然后給予相應的資源匹配,包括人才儲備、組織架構的調整、流程再造、軟硬件的投入。
緊抓轉型重點
當前貨代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的是疫情的催化,地利指的是技術演進,而貨代物流行業本身的發展就是人和。
當前對于航運業來說,數字化變革是全方位的,涵蓋了整個產業上的各個環節。比如船公司,現在正在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推出了在線訂艙、客服機器人、集裝箱的全球追蹤等功能,成立區塊鏈技術和標準聯盟。碼頭也同樣在進行智能化轉型,包括全自動碼頭、無人駕駛的AGV和IGV、車輛識別、集裝箱識別、設備交接單的無紙化等。倉庫管理也在數字化,推出電子圍欄、動態識別預警等功能。甚至國際貨代的客戶也在進行數字化轉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服務其中的貨代企業不作相應的轉型,甚至不引領轉型,面臨的就是被淘汰的命運。那么對于貨代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的重點有哪些?未來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
國際貨代數字化轉型重點有三個方面:第一是流程的標準化,這是所有的數字化前提;第二是操作的線上化、系統的SAAS化、單證的無紙化、服務的綜合化、網絡的全球化;第三是加大對互聯網技術ABCDI(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的普及化應用。
在具體的業務中,數據的自動采集、船期的準點率分析,包括貨代操作的任務提醒、微信推送、郵件推送,包括停航/新航線分析、地圖AIS定位、船期運價、供應鏈的可視化都是可以進行突破的。此外,在解決提單的區塊鏈標準以及收發貨人廣泛上鏈成為區塊鏈的結點之后,甚至連國際貿易的傳統支付方式,比如常用的電匯、信用證,以及SWIFT的通道都會被顛覆。
未來發展趨勢
有了這樣的發展背景和發展環境,國際貨代業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轉型發展。
首先,技術發展模塊化、功能化,聚焦細分市場。LOGTECH物流科技(軟件即服務公司)已經誕生,一個完整的子行業已經出現,就是專門幫助傳統物流公司將面向客戶的某一服務進行數字化。由于低成本和實施時效相較內部開發或項目外包更占優勢,這些服務將會受到貨代和貨主的普遍歡迎。
其次,系統不再是制約貨代發展的瓶頸。一方面,貨代操作系統供應商正在引入面向客戶的模塊。貨代公司使用的傳統操作系統,一直以來主要關注的是售后流程和內部操作。但現在其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擴大,不再局限于內部流程,而是包括一系列面向客戶的模塊,如在線報價、預訂功能、貨物跟蹤、歷史追溯和報表分析等;另一方面,RPA技術將搭起系統之間的橋梁,實現相互之間數據的交互。
再次,純訂艙平臺沒有出路,產品設計和線下服務仍是重點。運價和艙位最終是控制在船東手里的,船公司上線各種訂艙平臺只是第一步,而以中遠海的Syncon Hub為代表,越來越多的船東將開放訂艙接口給大的貨代和平臺。原有的莊家模式將逐漸式微,貨代之間的競爭,將不可避免地再次回歸到產品的設計、網絡的廣泛性等線下服務能力上來。
第四,跨境電商物流的比例將進一步上升。最近幾年,跨境電商業務的復合增長率遠遠高于傳統的國際貿易,而這種轉變,必然帶來物流模式和運營理念的改變,國際貨代企業必須要未雨綢繆,而數字化轉型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第五,基于國際物流的供應鏈金融產品落地。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加速應用,基于上鏈后數據不可篡改特性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將消除金融機構對國際貨代企業/平臺數據真實性的懷疑,再加上物流控貨的天然屬性,從而為無抵押無擔保的純信用金融產品在國際物流領域落地掃清了障礙。
未來,任何一家貨代都將是數字化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