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是如何實現的
自動駕駛的實現主要依靠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和系統協同工作。
首先是感知環節,就像人的眼睛,車輛要依靠各種傳感器來獲取周圍環境的信息。比如毫米波雷達,它能辨別障礙物的相對位置,方向性極強,工作原理類似手電筒照亮物體然后接收反射光來確定位置。還有視覺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GPS 系統等,它們相互協作,讓汽車全面探測行駛環境,相當于人類駕駛員的眼睛和耳朵。
接下來是決策環節,這就像是車內有個聰明的“計算機機器人”。它依靠感知系統收集的大數據和強大的分析能力來做決策,是加強版的人類駕駛員。決策系統采用的是人工智能,要依靠大量的算法來提高障礙物檢測的準確性和復雜場景的決策能力。主流自動駕駛公司都采用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算法,通過海量數據不斷優化算法,從而識別規劃路線并操縱駕駛。
最后是執行環節,即汽車的行車系統。未來系統控制與命令傳輸不限有線,無線傳輸有望成為可能。要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至少要達到 L4 級。達到這個級別需要巨大的硬件支持,比如高性能的芯片、控制器來操作整個系統。像百度開源的 Apollo 初期用 Nuvo - 5095GC 工控機,算法成熟后可用嵌入式系統作控制器。此外,精準定位系統和慣性測量單元也必不可少,車輛自動駕駛時要實時鎖定位置,慣性測量單元還能提供橫擺角度等信息提升決策力。
在感知傳感器方面,目前自動駕駛有視覺主導、雷達傳感器等方案,激光傳感器未來可能成為主流。任何單一感知傳感器都有優缺點和適用場景,所以多傳感器融合是必然趨勢。
總之,自動駕駛實現過程是從感知、決策到執行,通過傳感器采集信息,計算單元分析信息做決策,最后執行。整個過程算法至關重要,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自動駕駛的應用前景將越來越廣闊。